深山天籁
六月的甘南,天空湛蓝如洗。天边的云朵被西北高原的风撕扯得丝丝缕缕,宽的像锦缎,细的像哈达,还有星星点点的碎云,犹如一群白色的鸽子在飞翔。天空下,层层叠叠的梯田缠绕着大大小小的山包,给山野披上了一层盛装。金黄色的阳光下,植物清新的气息和油菜花的香气夹杂在一起,雾一般弥漫在山间。
大巴车在群山之间奔跑着,一会儿穿过隧道,一会儿掠过溪水,一会儿扎入密密的绿色丛林中……司机技术一流,车子一直非常平稳,车厢成了一座移动的剧场。车内的乘客们在惬意舒适的状态中,一边欣赏车窗外画廊般的美景,一边聆听两位“花儿”传承人如丝如缕的歌声,人生的良辰美景,莫过于此。
两位女歌手一位叫张梅英,一位叫苏全妹,身材较高,年龄四十岁左右,她们是用甘南临潭的方言唱的,歌词是即兴创作。每唱一段新词之前,她们都要先朗诵一下歌词,然后发出一连串的长音“哎——”,长音过后,再开始正式演唱。她们的音域很宽,时而高亢明丽,时而低沉婉转,其尾音千折百回,余音袅袅。虽然我听不懂歌词内容,但还是从优美的韵律中,感受到了小河流水、沧海桑田,一时间竟沉浸其中,如醉如迷。
两位唱“花儿”的歌手用掺杂了临潭口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,她们接下来要用“花儿”夸一夸崔县长。她们口中的“崔县长”,是中国作协的挂职干部崔沁峰,两年前来临潭挂职副县长。我们来的当天,正是他即将卸任的日子。几天来,他都和我们一起行动,照应着我们的生活。崔副县长一听要唱他,赶紧站起来,一再阻止。但两位歌手已开始起唱,她们现编现唱,歌声仍如行云流水,让我肃然起敬,她们不但是出色的民间歌手,还是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。
“花儿”是流传于中国西北部的一种民歌形式,发源于甘肃、青海、宁夏等地,主要分为“河湟花儿”“洮岷花儿”和“六盘山花儿”三个大类。我们听到的,是“洮州花儿”,属于“洮岷花儿”的分支。临潭古称“洮州”,所以说,临潭是“洮州花儿”的故乡。在各流派中,洮州“花儿”别具风格,传唱最广,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两位民间艺术家休息的当口,临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,“花儿”是一种古老的民歌形式,形成时间比《诗经》还早,正式被命名为“花儿”,应该在魏晋之前。每年农历六月初,以“洮州花儿”“岷州花儿”“河州花儿”为主的赛歌会都在临潭县境内的莲花山举行。赛歌会期间,临潭、卓尼、康乐、临夏、临洮、和政、渭源、岷县、兰州等地的数万群众汇聚到此,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,成群结伴到“花儿会”上以歌会友。一时间,莲花山人流如织,各种风格的歌声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。“花儿会”为期六天,每年参与民众都达十余万人。
时间在歌声中飞快流逝,两个多小时的车程,竟一晃而过。我们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——流顺镇红堡子乡村记忆馆。
红堡子古城历史悠久,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,其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标志性建筑为堡子城楼,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。据了解,堡中的居民均为明代守边将领刘顺的后代,“流顺镇”亦因此而得名。明洪武十二年(1379年)正月,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,刘贵、刘顺父子随平西将军沐英和曹国公李国忠奉旨平叛。叛乱平息后,刘氏父子奉命协同修筑洮州卫城。后来,他们将家人亲属全部迁至此处,在此扎根戍边,代代繁衍。朱元璋曾先后降下三道圣旨,以表彰刘家的功绩。600多年的岁月沧桑,朝代更替,刘家人以生命保护着这三道圣旨,使其至今完好无损,成为珍贵的文物……
我们刚刚在乡村记忆馆的大门口下了车,忽然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,村民们捧着洁白的哈达向我们迎过来。一张张真诚的笑脸,一双双热情的大手,向我们表达着质朴的慰问。我知道,我们之所以能受到这种高规格的礼遇,得益于中国作协一批批挂职干部、驻村干部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,他们用2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,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与爱戴。所以,当群众知道我们——“中国作协文化帮扶小分队”要来这里时,就早早地等候在村边。
中国作协自1998年开始帮扶临潭以来,围绕脱贫攻坚、文学事业、文化教育等实施了多个帮扶项目,先后累计投入价值近2000万元的物资,对临潭的乡村发展和文化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……
冶力关镇池沟村是中国作家协会派驻第一书记的联点村,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,从不断为其“输血”到使其能自主“造血”,改变了这个小村庄的基因,目前的池沟村已脱胎换骨,羽化成蝶,一跃成为甘肃省文明村、全国绿色小康村、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……
中国作协先后组织多批作家采风团,70余位文学名家陆续来临潭采风,为临潭创作的作品达30余万字。目前,临潭已成立作家协会、洮州诗词楹联学会等7个文艺组织,文学创作队伍累计300余人,出版各类作品集100余部。临潭,这个只有16万人口的偏远县,已经成为甘肃省的文学重镇,2019年被授予“中国文学之乡”称号……
鞭炮声过后,红堡子的亲人们引导我们走进乡村记忆馆的大门。院子里,早已摆下了一长溜小矮桌,我们相对而坐,喝着茶,当地的焜锅馍馍、麦索、柳花菜、鹿角菜、豆面搅团、糖油糕、苦苦菜等小吃一样样摆上了桌。虽然都不是贵重的食品,却独具地方特色,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,颇有大快朵颐之感。
饭后自由活动,我在室内转了一圈,看了刘顺的介绍,欣赏了一位当地画家刘魁先生的墨宝,刚走出屋门,见大门口有数十名群众正围在两位“花儿”歌手身边,倾听她们的演唱,还有人跟着她们轻声哼唱,从他们的笑脸中,不难猜出,她们唱的肯定是临潭当下的美好生活,因为他们的脸上的笑是由衷的,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有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憧憬。
在临潭的日子,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快乐的。来临潭的第二天上午,我们有幸参加了第七届临潭“拔河节”暨中国·国际拔河公开赛的开幕式,亲身感受到了临潭万人拔河这一传统活动的精神能量。当天下午,又参加了冶力关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的开馆仪式,欣赏了近百位当代作家的100余幅书画作品,大饱眼福。此后的几天,我们先后游览了临潭的自然风光、历史遗迹,如天池冶海、将军山、赤壁幽谷、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八角镇庙花山村、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、新城镇苏维埃旧址、洮州卫城等。这些胜景,都是临潭宝贵的财富,也是“花儿”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。
愿“花儿”以其特殊的天籁之音,传唱临潭的绿水青山,讲述临潭的未来和发展,让歌声乘上飞翔的翅膀,飞出大山,吸引世界的眼球。
作者 邢庆杰
来源 | 《时代文学》2024年第2期